經濟日報社論/中國大陸經濟盛衰的虛與實
2024-07-1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日前,網上流傳一則關於上海財政吃緊,地方政府向轄區內寺廟臨時借款100億人民幣香火錢作為短期周轉的消息,惟立即被上海市官方否認,網信部門也對相關信息介入調查。上海市財政實情如何,不得而知,但一段時期以來,各地公務人員減薪、且幅度不小的傳言卻時有所聞。除了行政部門,央企、國企類似的消息也不時出現。
7月初,中國大陸重量級金融機構中金公司,率先降薪裁員。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2021~2023年,中金公司員工人均薪酬由人民幣116.42萬元下降至70.04萬元,降幅高達39%。不僅如此,這個在中國大陸被視為高薪代表的中金,據媒體報導,擬自2024~2026年,削減三分之一境內員工,每年裁員約13%。
近一、兩年,中國大陸的經濟遭遇到了自1979年改革開放45年來最大的不景氣,這是不爭的事實。所有五、六十歲以下的職工,全都難以想像會有這樣的遭遇,因為打從他們進入職場以來,中國大陸經濟不但發展快速,而且總的來講都是持續向上的。儘管中國大陸當前還有5%左右的經濟成長率,但跟過往平均至少7%、8%的中高成長,甚至更早前的動輒10%的成長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而且,更關鍵的是短期內根本看不出有好轉的可能。
中國大陸經濟該怎麼看?究竟還有多大成長潛力?是否就沿著當前趨勢持續下行下去?我們的看法還是相對審慎樂觀的,因為這一波中國經濟的持續走緩,實在是因為若干特殊的因素或狀況導致的結果。
首先,當然是持續三年的疫情效應,無須贅言。
其次,是美中之間的經貿戰爭,從2018年迄今,美方打擊力道愈來愈強,但效果卻愈來愈小,特別是美國最有自信的金融戰與科技戰,似乎也未能占到上風,尤其是後者,還有可能出現美方最不樂見的倒逼效果。
最值得關注而且必須看到的是,中國大陸這一輪經濟的下行,極大程度上,是中國大陸必須對早前的偏差進行矯正而不得不付出的代價,這特別指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是大力道且持續至今仍在進行的反腐。2013年習近平上任之時,中國大陸的腐敗已嚴重到再不整治就會亡黨亡國的地步,不堅決反腐,無以言深化改革,更遑論偉大復興。習近平反腐,力道之強,打擊面之廣,堪稱空前,但也正因為如此,必然在消費、投資等需求方面出現緊縮效應,甚至也會影響到公務人員的士氣。
第二方面的矯正是環境生態的整治。中國大陸在發展初期,一味追逐快速成長而忽略了環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汙染問題一度相當嚴重,也是在習近 平上台之後大力整頓。就經濟發展的邏輯而言,環境破壞時期,企業規避環保成本,反而有利於強化出口競爭力,拉動增長;反之,在強化環保時期,企業不能規避環保成本,從而降低出口競爭力,拖累增長。換言之,中國大陸以往高速成長時期,有相當一部分其實是「虛」的或是「不健康的」,現在進行必要的矯正,自然會影響 到原有的成長速度。
第三個方面與2008年為了因應世紀金融海嘯而採取的過度擴張政策有關,雖然穩住了當時較高的成長率(一樣其中也有不少「虛或不健康」的部分),卻產生了產能過剩、房市泡沫和金融槓桿過高等後遺症,習近平上台之後,不得不採取「三去」 (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加以矯正,「三去」的緊縮效應,自然也是近年經濟趨弱的主因之一。
剖析及了解這些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虛與實之後,就能明白當前空前偏低的成長事出有因,但不足為慮。長期看,中國大陸的基建完善,教育體制紮實,社會秩序安定,政府功能運作無礙,再加上全球最大的市場及科技潛力的厚積薄發,假以時日,必將走出當前的低潮,這即是我們看中國大陸經濟前景審慎樂觀的理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