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社论/中国大陆经济盛衰的虚与实
2024-07-15 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社论日前,网上流传一则关于上海财政吃紧,地方政府向辖区内寺庙临时借款100亿人民币香火钱作为短期周转的消息,惟立即被上海市官方否认,网信部门也对相关信息介入调查。上海市财政实情如何,不得而知,但一段时期以来,各地公务人员减薪、且幅度不小的传言却时有所闻。除了行政部门,央企、国企类似的消息也不时出现。
7月初,中国大陆重量级金融机构中金公司,率先降薪裁员。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21~2023年,中金公司员工人均薪酬由人民币116.42万元下降至70.04万元,降幅高达39%。不仅如此,这个在中国大陆被视为高薪代表的中金,据媒体报导,拟自2024~2026年,削减三分之一境内员工,每年裁员约13%。
近一、两年,中国大陆的经济遭遇到了自1979年改革开放45年来最大的不景气,这是不争的事实。所有五、六十岁以下的职工,全都难以想像会有这样的遭遇,因为打从他们进入职场以来,中国大陆经济不但发展快速,而且总的来讲都是持续向上的。尽管中国大陆当前还有5%左右的经济成长率,但跟过往平均至少7%、8%的中高成长,甚至更早前的动辄10%的成长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更关键的是短期内根本看不出有好转的可能。
中国大陆经济该怎么看?究竟还有多大成长潜力?是否就沿着当前趋势持续下行下去?我们的看法还是相对审慎乐观的,因为这一波中国经济的持续走缓,实在是因为若干特殊的因素或状况导致的结果。
首先,当然是持续三年的疫情效应,无须赘言。
其次,是美中之间的经贸战争,从2018年迄今,美方打击力道愈来愈强,但效果却愈来愈小,特别是美国最有自信的金融战与科技战,似乎也未能占到上风,尤其是后者,还有可能出现美方最不乐见的倒逼效果。
最值得关注而且必须看到的是,中国大陆这一轮经济的下行,极大程度上,是中国大陆必须对早前的偏差进行矫正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这特别指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大力道且持续至今仍在进行的反腐。 2013年习近平上任之时,中国大陆的腐败已严重到再不整治就会亡党亡国的地步,不坚决反腐,无以言深化改革,更遑论伟大复兴。习近平反腐,力道之强,打击面之广,堪称空前,但也正因为如此,必然在消费、投资等需求方面出现紧缩效应,甚至也会影响到公务人员的士气。
第二方面的矫正是环境生态的整治。中国大陆在发展初期,一味追逐快速成长而忽略了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污染问题一度相当严重,也是在习近平上台之后大力整顿。就经济发展的逻辑而言,环境破坏时期,企业规避环保成本,反而有利于强化出口竞争力,拉动增长;反之,在强化环保时期,企业不能规避环保成本,从而降低出口竞争力,拖累增长。换言之,中国大陆以往高速成长时期,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虚」的或是「不健康的」,现在进行必要的矫正,自然会影响到原有的成长速度。
第三个方面与2008年为了因应世纪金融海啸而采取的过度扩张政策有关,虽然稳住了当时较高的成长率(一样其中也有不少「虚或不健康」的部分),却产生了产能过剩、房市泡沫和金融杠杆过高等后遗症,习近平上台之后,不得不采取「三去」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加以矫正,「三去」的紧缩效应,自然也是近年经济趋弱的主因之一。
剖析及了解这些中国大陆经济成长的虚与实之后,就能明白当前空前偏低的成长事出有因,但不足为虑。长期看,中国大陆的基建完善,教育体制扎实,社会秩序安定,政府功能运作无碍,再加上全球最大的市场及科技潜力的厚积薄发,假以时日,必将走出当前的低潮,这即是我们看中国大陆经济前景审慎乐观的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