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環境 創造卓越/釐清碳排責任歸屬
2023-03-152022年全球人口突破80億人,若情況沒有改善,前述所有的統計資料都將會持續惡化,檢視這些統計資料,應該深入探討的不僅是誰排了碳,而是誰獲得了最終的利益。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製造業據點,擔任過去數十年的世界工廠之稱,在討論碳排放的時候,多數國家也劍指中國,但這真的是中國這類開發中國家的問題嗎?
2023/03/14 23:06:49
經濟日報 曾于哲、林孟賢(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CCaSS氣候變遷、永續發展服務與ESG諮詢服務負責人暨執業會計師、協理)
2022年全球人口突破80億人,若情況沒有改善,前述所有的統計資料都將會持續惡化,檢視這些統計資料,應該深入探討的不僅是誰排了碳,而是誰獲得了最終的利益。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製造業據點,擔任過去數十年的世界工廠之稱,在討論碳排放的時候,多數國家也劍指中國,但這真的是中國這類開發中國家的問題嗎?
聯合國訓練與研究機構每三年會出一份全球電子廢棄物監測報告,在最近期的2020年報告中顯示,2019年全球共產出5,360萬公噸的電子廢棄物,其中包含空調設備、螢幕顯示設備、燈具、大小型家電設備與小型電信IT設備,以人均產生之電子廢棄物數量而言,歐洲人均量最高16.2公斤、大洋洲16.1公斤、美洲13.3公斤、亞洲5.6公斤、非洲2.5公斤。
許多產業就像電子產業一樣,品牌與製造地不同,製造過程是品牌的經營成本,商人必定會壓低成本以取得最高利潤,其中牽涉的原物料、運輸、技術員都要具有成本優勢,還有法規管制寬鬆的製造地,更能讓商人們以較低的管理標準生產產品,例如超時工作、排放廢水或未經處理的有毒廢棄物。
中國作為世界工廠,製造了銷往全球的各種商品,但是汙染卻無法隨著商品送到購買者的手中,在討論排放溫室氣體的同時,還要承擔最大排放國的臭名,從數據來看,享受最終商品者多不是為汙染付出代價的人。
歐盟是最早建立碳交易制度的地方,同時有許多工廠在此時遷出歐洲,因為商人不願接受排碳的外部成本內部化,要維持相同的收益就必須把排碳的成本移到排碳不用收費的地方,如此一來歐洲變環保了,但其他工廠所在地變髒了,明明讓環境變髒的主意不是來自工廠的在地員工,但付出代價的卻是這些被汙染的地方,就是所謂碳洩漏的問題。
這不僅出現在歐洲,而是流竄世界各地,供應鏈已經全球化,物料、人力成本低廉之處,勢必成為製造地,商品運往其他更高經濟能力的地方,製造地卻要承受汙染及承擔高碳排的惡名。為了解決碳洩漏的問題,2021年歐盟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目的在於讓排碳者無論在哪裡排碳都要付出代價。
根據世界銀行2022年的碳價報告指出,若要達到巴黎協定所訂的標準,全球碳價應在2030年以前達到50-100美元之間,依照2022年4月的資料顯示,世界上多數國家的碳價仍然低於標準,儘管各地對於碳交易已經逐步規畫管制措施,觀望與試行仍然占多數,除了因為目前鮮少有企業或政府可以完全承擔應有的排碳成本之外,也因為難以釐清排碳的責任歸屬。
COP27中討論了氣候賠償的議題,人類過度排放溫室氣體自從工業革命就開始了,不過到了晚近才愈來愈多關於氣候變遷的討論,現在存在的溫室氣體可以回溯至數十年前的人類活動,當年排碳的這些人在現今是否有負起相同的氣候責任呢?
從工業革命發展歷程來看,英國是發源地,以此為起點擴散至周遭的歐洲國家,而後傳至北美與日本,再逐步發展到亞太及其他地區,對照現今國家發展的程度,最早工業化的國家幾乎都成了現在的先進經濟體,且具有高度發展的地區通常是現在較低碳排放或者具有再生能源技術的地區,若依照排碳者付費的概念,這些先進經濟體似乎並非最受衝擊的國家。(五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