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來了 三趨勢浮現
2023-01-30< 提要 >
去年12月台積美國新廠上機典禮 張忠謀一席話耐人尋味 經濟學家解析「中國+1」策略
023/01/20 01:35:41
經濟日報 本報綜合報導
台積電(2330)創辦人張忠謀去年12月6日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出席新廠上機典禮時,耐人尋味提到「全球化已死」。他說,27年過去了,半導體產業見證了世界大幅的地緣政治局勢轉變,「全球化幾乎已死,自由貿易幾乎已死,許多人仍希望它們會回來,但我不認為它們將回來。」
張忠謀提到27年前,台積電前往美國奧勒岡設立工廠,但首次嘗試不順利,主因是台積電碰上了成本、人和文化等問題,張忠謀形容,「我們花了好幾年,才從我的噩夢中解脫出來。」
27年後的今天,對台積電來說,美國的成本、人和文化考驗依舊在,只不過,這三年多來的美中對抗,已讓美中台所處的地緣政治異常緊繃,台積電分身前往美國設廠,雖是服膺美國安全供應鏈的思維,卻也足以鬆動過去20多年來,全球化最重要的一個核心意涵:「比較利益原則」。即便全球化未死,但以今日觀點來看,卻已是逆風大起了。
值此歲末年終,本報邀請國內多位重量級經濟學家,以及地緣政治專家,剖析近來的這場全球化逆旅,在2023年將會如何發展。
比較利益原則 不再理所當然
過去20年,大家常說「世界是平的」,這是指全球化在大多數時候,克服了時空地域限制,讓多數人在不同地方,都能看到相同的物品、現象或是感受某種主流價值。比如在世界很多城市都吃得到麥當勞、喝得到星巴克,有人形容這是「地球村」的場景,人員、物品自由流動。
時至今日,全球化還是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不過,它有一個重要的核心內涵,那就是全球化常常是按照比較利益原則來運作。
什麼是比較利益法則呢?國泰世華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解釋,如果是按照經濟學的比較利益原則來做,每個國家應該衡量它的勞動、土地、資本等條件,做它最適合做的,「這一定是最有效率、最便宜的,」這也是全球化最大的好處:找出最有效率的生產方式。
經濟學課本說,比較利益,是最有效率的生產方式,但是最有效率的,並不代表對每一個人都是最好的,尤其是遇到分配問題時,問題就來了。
林啟超說,好比當美國企業開始外移、外包工作(outsourcing)時,對美國本土勞工來說,則代表工作機會沒了,這在選舉時,會特別被凸顯,「全球化在民主國家碰上選舉時,可能會變成代罪羔羊;而這幾年,全球化還多了一個「國家安全」的挑戰時,困局更加嚴重。」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羅德里克(Dani Rodrik)曾提出一個「trilemma」三難困局的觀點,也就是全球化、民主、主權,三者只能擇其二,「如果你選擇民主跟主權,你就很難全球化,」林啟超指出,在全球化的時候,有贏家(winner),也有魯蛇(loser),魯蛇很可能是多數,從最早的農民,接下來是勞工,甚至連白領階級都會受到挑戰。
友岸外包興起 安全擺第一位
張忠謀在亞利桑那州演講時,舞台背景正好可見一幅布幕寫著「美國製造的未來」(A Future Made in America),這句話正好可視為當天最大咖出席者:美國總統拜登的重要政績。
作為賀客之一的超微執行長蘇姿丰還提到,「我們無法在沒有與台積電合作的情況下做事。這就是為何我們對今日的里程碑感到興奮,強勁、地理上分散的,與有韌性的供應鏈,對於全球半導體產業很重要」。強勁、地理上分散的,與有韌性的供應鏈,換個近來頗為時髦的代名詞,那就是:安全供應鏈。
富邦金首席經濟學家羅瑋解釋,過去外包是為了降低成本,「去哪裡(生產)都可以」;但是現在即便成本比較貴,也要把供應鏈放在本土,或者是自己政經友好的國家,這就叫「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 ),這是從川普到拜登,美國正在努力推展的大事。
「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方面可以打擊競爭對手;二方面可以確保供應鏈安全,」羅瑋舉例,美國在幾個月前強力推動的《晶片法案》,就是瞄準中國大陸,預防大陸經濟追上美國,藉此鞏固美國的領先地位。
美中集團對峙 產業鏈變兩套
台新金首席經濟學家李鎮宇認為,未來五到十年,世界就會變成兩個集團,這既不是「全球化」,也不是「不全球化」,而是「雙球化」的兩個集團對峙,這會讓很多產業的供應鏈被迫要變成兩套。
林啟超也說,未來幾年,甚至是很長的一段時間,大家就是依附在美國跟中國大陸之下,「如果是低階的產品,沒有問題,這兩個國家,都可以做貿易,不過,如果你的產品是美國所稱的『關鍵性產業』,你可能被迫除了中國供應鏈之外,還要在其他地方再做一個供應鏈,也就是所謂的中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