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教練課/自我成長 破除無知

整合產業、服務產業、發展產業

職場教練課/自我成長 破除無知

2024-08-21 經濟日報 楊田林(企業人文講師)
職場示意圖。 聯合報系資料照
職場示意圖。 聯合報系資料照

說一個我自己的慘痛經驗。以前我的嗓音還不錯,有一天我發現聲音變沙啞了,看了很多醫生才發現是胃食道逆流傷害到聲帶,造成聲音沙啞。

透過醫生的問診與說明,我才知道:「經常吃消夜後立刻躺下來睡覺,這會造成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會傷到聲帶。」

這樣的基本醫學知識(常識),我是到五十多歲才知道的,但傷害早已造成。從此我盡量不吃消夜,若是吃消夜,也是吃一點點,也避免立刻上床睡覺。

心理學有一個理論:元無知。

元無知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不懂也不會」。我對胃食道逆流的元無知,造成我身體的傷害,這得怪我自己的無知。

元無知有四個階段,第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元無知)。第二、知道自己不知道(經過學習或他人告知後,知道承認自己不足)。第三是知道自己知道(虛心學習請教後,自己學會了),以及第四,不知道自己知道(學會後反覆練習化於無形,專家階段)。

人類史就是一段不斷破除元無知的歷史。早期人類一直認為太陽繞地球轉,直到哥白尼舉出許多證據,人類才承認是地球繞著太陽轉,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生也有涯學海無涯,學問浩瀚如海是學不完的,我們對自然科學,對醫學,對組織管理學,都有元無知的時刻。

只要我們保持虛心學習態度,我們就可以從第一階段,逐步提升到第四階段。

元無知不可怕,有自知之明就會進入第二階段「知道自己不知道」,就能破除元無知,進而趕快學習。學會了也知道了,就會進入到「知道自己已經知道」的第三階段。再經過反覆練習熟能生巧後,最後會進步到「不知道自己已經知道了」的第四階段,也就是熟練到變成專家了。

但是第四階段「不知道自己已經知道」的專家,此時有一個盲點,就是把這個視為當然,以為全世界的人都應該會、都應該懂,因此對新手可能會缺少同理心。

再強調一次,元無知不可怕。我們無法窮盡世界上所有知識,但若工作上需要這個知識或技能時,經由虛心學習請教他人,就能破除元無知。

最可怕的是:「偏執型無知」,在自己不知道也不懂的領域,卻堅信自己知道,但是其觀點大都是錯誤的,這種觀念固執偏執者,除非遇到大挫折,否則很難改變。

這種「偏執型無知」,就很容易陷入「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指在特定領域能力較差的人高估自己的能力。所以生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曾說,「無知比知識更容易造就自信」,意思是當你沒足夠知識來評估情勢時,就很容易高估了自身能力,這也是一種盲目的自信自大。

保持「自知型無知」,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是成長的關鍵。

選單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