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生說法/打破框架擁抱新機會
2023-02-08「我實在是搞不懂,為什麼雨傘存在好幾千年了,現在還是老樣子,沒有什麼改變?」大雨滂沱中,一位鞋子溼透、雨傘還在滴水的大學同學一進門就抱怨,「科技雖然持續在進步,可是這些防雨工具除了偶爾加些方便的小功能外,完全跳不出先天限制。難道雨具從一開始就被設計出趨近完美,以致於多年來沒什麼長進…」
2023/02/08 00:15:53
經濟日報 邢憲生(資深企管顧問)
「我實在是搞不懂,為什麼雨傘存在好幾千年了,現在還是老樣子,沒有什麼改變?」大雨滂沱中,一位鞋子溼透、雨傘還在滴水的大學同學一進門就抱怨,「科技雖然持續在進步,可是這些防雨工具除了偶爾加些方便的小功能外,完全跳不出先天限制。難道雨具從一開始就被設計出趨近完美,以致於多年來沒什麼長進…」
「這還算好的了,即使有許多設計一開始就存在著問題,現在也還是一直被使用。」另一位同學表示,「像火車的標準軌寬度聽說是由羅馬帝國時代的兩個馬屁股給訂出來的,大家現在還是不願換成較舒服且可跑得更快的寬軌規格。若不是賈伯斯提出了打破框架的觸控想法,我們現在可能還被限制在那字母排列一點都沒有意義的鍵盤,費事地給手機及電腦輸入資訊呢!」
為了測試框架限制對年輕人的影響,我在大學授課中,刻意安排一個學生們必須在限時內的要求——改變自己外表裝束的活動。
當我要求改變三~五項時,大家都能輕鬆地應付,可是一旦超過七個項目,學生們就覺得太難,最終紛紛放棄。細究原委,原來學生們直覺認為自己身上可變化的東西太少,卻忽略借用外物來改變的方式,讓既定的認知,限制了他們的想像力與行動。
其實,心理學中的「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描述無論合理與否,我們會依已有的資料來做未來的決定) ,就是一個言行被既有框架給限制的現象。
我們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會因為既有的習慣,而訂出各式的SOP或固定言行模式,並會用已知的事實解釋各種從未遭遇的情境。
此外,我們也會因自己或他人以前的成功或失敗經驗,限制自己未來可選擇的項目,也會因提出者的身分背景及對其好惡或印象,決定是否要接受他們的建議。
雖然這種捷思行為(heuristics,一種依照個人的經驗法則,進行人事物判斷的思考捷徑)會減少我們大腦運作時的資源耗損,加快決策速度,但先入為主的直覺式反應,絕對有可能限制了不同面向的思考。
好比一提到重訓,大家就認為那是年輕人練大肌肉的活動,卻忽略它其實可以減少年長者失智及筋骨受傷的風險。
談到咖啡,大家馬上就想到它只是休閒與提神卻可能會傷身的飲料,對於咖啡滋味能洞察飲者內心的感受,並且可改善個人身心狀態的可能性就嗤之以鼻!
自COVID-19疫情的流行,大國之間的影響力博奕,以及因戰爭衍生的能源及供應鏈危機,當下及未來的大環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產生了本質上的改變。面對一個全新的情境(有人稱之為覺知世代,era of awareness),如果我們還抱持希望能回復到疫情爆發前好日子的想法,就是被自己的僵固認知給限制住。
基於量子力學強調的意識決定客觀的存在,其中的觀察者效應(observer's effect)又凸顯了「許多限制多半來自我們僵固的思維」,因此,如何適應這個一切都有可能、一切都是無限、一切都不確定的新時代,其實是由我們自己來決定。
這就意味著,無論在工作或生活中,倘若我們願意放下既有的認知與包袱,勇敢擁抱新世界及新機會,自己發展的天空就沒有高度上的限制。否則,來自個人內在意識的限制將讓我們處處碰壁、寸步難行,最終被新處境給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