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通膨真的要來了嗎?

整合產業、服務產業、發展產業

【名家觀點】通膨真的要來了嗎?

2021-6-17 台灣食品暨製藥機械工業同業公會

2021-06-17 03:19經濟日報 簡錦漢

隨著疫情的緩和,歐美地區的管控措施逐步解除,經濟活動也恢復正常。但國際股市非但沒有太大的慶祝行情,反而在4月至今出現反覆震盪劇烈。其原因之一是通膨疑慮。通膨的疑慮可從幾個方面觀察。首先是原物料價格的大漲;其次,房地產及金融資產的價格也因為超低的利率而飆長。另外,美國的物價指數年增達4.2%,遠超過美國聯準會所訂定的2%目標。而從美國的10年期公債所推估的通膨率顯示,投資者預期未來十年美國平均的通膨率高達2.42%。

另外,德國5月的通膨率也達2.4%,德國央行更預測通膨率在近期達4%。中國大陸前五月生產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也4.4%,是2018年來的最高,而且預期會持續攀升。現在連美國聯準會的理事會都因為物價的上揚,而討論到縮小貨幣寬鬆的規模。這波物價的上漲會持續下去嗎?


對於這個問題,有兩派的意見。有一派(包含美國聯準會在內)認為,物價上漲是暫時的,因為各國經濟活動在不久前才重新起動,供應鏈在疫情期間暫停運作後還沒準備好全力運作,年初的天候異常、工廠火災讓生產停頓,先進國家寬厚的疫情紓困措施讓人們的可支配所得增加,也讓失業者重回職場的意願降低。他們認為隨著供應鏈恢復正常運作,紓困措施的退場,物價的上漲就會回到疫情前的軌道。

另外,今年第2、第3季的通膨率,部份是因為去年同期物價下跌的基期效應而飆高;去除基期效果後,今年第2季的物價上漲率就溫和多了。

另一項因素是全球經濟在疫情後復甦的速度不一。美國是經濟復甦的領頭羊,經濟活動暢旺,甚至是火紅,但其他主要國家,例如歐盟、日本等,經濟復甦速度都不理想。過去十幾年全球化所帶來的平穩物價也讓一些經濟學者認為平穩的物價是常態。

但也有另外一派經濟學者及金融業者認為物價的高漲會持續,而且會惡化。他們認為拜登政府的財政擴張政策,讓總體需求大增,打破總體供需平衡,讓物價上升。疫情期間人們所累積的儲蓄及資產的暴增讓消費者累積了強勁的消費動能。美中貿易紛爭、生產製程由全球化轉變為區域化、進口關稅等,也推升了物價。這種種因素很可能會觸動惡性通膨的循環。

我認為最近這波的物價上揚很可能是解封初期消費暴增、供應鏈失衡所造成的短期現象,但也有可能演變成全球惡性通膨,其中的關鍵是消費者及廠商對於通膨的預期。


現階段,生產者物價指數的成長遠比消費者物價指數來得高,代表廠商吸收了部分的原物料價格上升造成的成本增加。但一旦消費者及廠商都認為物價上漲會持續甚至惡化,廠商會把上升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而消費者在接受物價攀升的同時,也會提高消費,不然未來需要付出更高的代價。勞工也會因為通膨而要求雇主提高薪資,勞工加薪也讓廠商成本增加。這樣的循環會造成物價急遽成長。

初步看來消費者的確對物價的上揚有一些預期。在5月,美國消費者對未來一年的通膨預期是4.6%,是十年來的高點。另外,從「通膨」或「物價」等關鍵字搜尋次數觀察,無論在美國、歐洲或台灣,關心通膨的人也變多了。這都顯示,民眾已經意識到物價得變動了。

接下來我們就要密切觀察歐美地區勞動市場是否繼續增溫、廠商是否把原物料等的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以及各國央行是否能成功說服消費者及生產者這波物價上漲是短暫的。但長遠來說,過去十幾年平穩的物價,可能會因為美中關係、生產區域化、大陸人口老化、以及各國的力行減碳而有所改變。

選單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