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切檢討能源轉型政策

整合產業、服務產業、發展產業

痛切檢討能源轉型政策

2021-5-21 台灣食品暨製藥機械工業同業公會
台灣近日一周發生兩次大停電引發民怨。經濟日報資料照片
台灣近日一周發生兩次大停電引發民怨。經濟日報資料照片

2021-05-21 04:21經濟日報 社論

台電5月13日因興達電廠兩個機組跳脫,造成部分地區停電,從蔡總統、蘇院長、經濟部長王美花到台電董事長都再三強調「不是缺電」,而是電網問題及員工疏失造成;未料17日興達電廠再度出包,換成1號機組先故障,加上用電需求持續攀升,水力發電又無法發揮,為維持電力供需平衡,又緊急啟動限電停電,這次文武百官除了道歉之外,都不再否認缺電,台電解釋是機組歲修無法歸隊,用電創新高,導致供電不足,終於承認「缺電」。

短短五天內兩次大停電,又是新冠肺炎社區感染多點爆發累積到上千例之際,不只造成恐慌引發民怨,更讓國人對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和電力供給穩定不缺的承諾,失去信心和信任。尤其最酷熱的6、7、8月還沒來到,疫情又尚無緩歇的跡象,國人都非常擔心最近的未來隨時都有可能因跳電、缺電引發更多的限電、停電事件。

回推513跳電當時的情景,台電的尖峰備轉容量率是超過10%的綠燈(亦即高達365萬瓩),但興達電廠先跳機的2、4號機組才105萬瓩,竟會導致興達其他機組及全台部分機組陸續跳機,顯然實際的備轉容量率比台電顯示的要低得多,再扣除天黑後遽減的太陽光電300萬瓩(占備轉容量率8.2%),傍晚實剩的備轉容量率不到2%,也難怪台電近日不斷下修備轉容量率至低於7%,左支右絀根本不足以維持穩定供電。再和五年前的815大停電相比,缺電和供電不穩的問題更為嚴重。17日停電因素還包括水力發電無法補位,又凸顯缺水及缺電惡性循環的連串問題。

513和517的停電,也印證了前經濟部長杜紫軍於2014年的警告:「在核四封存與火力發電廠陸續除役的狀況下,2021年台灣發電備用容量率估計將僅剩5.4%,恐面臨分區限電」,竟然是不幸言中。

諷刺的是,經濟部長王美花解釋517停電的主要原因,包括氣候變遷使氣溫變得異常高,導致用電大幅提升,加上台灣景氣好,許多製造業24小時生產,帶動工業用電大幅增加,反而凸顯經濟部本身對於電力需求的推估錯得離譜,更打臉了前經濟部長、現任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在前年8月所說的「即使納入半導體2.6兆元投資、台商回流、車輛電動化、經濟成長等用電需求,預估2030年備用容量率可超過15%,備轉容量率超過10%,不會缺電還會穩定供電」的保證,還讓跳票的時間提前。

經濟部統計顯示,2020年就因為水情不佳、光電與離岸風電發展不如預期,導致再生能源發電量和占比不增反減,從2019年的152億度(5.6%),降至2020年的151億度(5.4%),離岸風電又傳出歐盟代表指責國產化要求「不切實際和過度官僚」,違背WTO及國際規則,勢必影響進度,可能難以實現2025年綠電20%的目標。此外,太陽光電到了晚上供電完全歸零,一時也難以支應夜間尖峰的挑戰,連夜間都有停電的可能;而大潭電廠8、9號機陷入環保生態爭議,能否在2023年供電仍有變數,供電量短期內難以成長。

另一方面,電力需求在2020年全球疫情肆虐之下,台灣是少數成長的國家(增加2%),且電價已連續三年凍漲,不但難以反映成本,更會造成用電量繼續成長。目前停課和在家工作的宅經濟,也會造成民生用電飆升,而酷熱的暑假還沒到來,如果疫情不能緩歇,用電需求只會有增無減。

換言之,在疫情惡化和溫度升高之際,電力供不應求的問題已經迫在眉睫,稍有差池,極可能發生跳電、缺電、限電、停電;蔡總統3月宣稱「台灣正處於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展綠、增氣、減煤、非核四大目標,不僅追求電源穩定,也希望發電配比符合國際趨勢」,顯然已經遭遇嚴厲挑戰,還能不痛切檢討能源轉型政策嗎?

選單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