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生說法/雙向溝通不沉默
2021-5-5 台灣食品暨製藥機械工業同業公會2021-05-05 00:22經濟日報 邢憲生(資深企管顧問)
「為什麼這種完全漠視員工福利的政策會得到這麼多人支持?那些反對的人都到哪裡去了?」看著公布欄上登的公司內部調查結果,同事憤憤不平表示,「一定是人資單位作弊,把反對的意見都給過濾掉,才有這種贊成遠大於反對的懸殊結果。」
「有這麼嚴重?你別信口開河,製造謠言,讓調查人員背了黑鍋。」另一位同事不以為然。「可是為什麼會是這樣子?難道這種不利的事情大家都喜歡?還是完全無感,真是令人不解!」同事不覺重重捶了一下布告欄。
「那我就得請教你了。」我這時表示,「今天早上老闆在會議中問我們,對於昨天他交待的新任務及目標有沒有什麼看法,結果大家竟然都默不作聲,甚至連你這位意見超多的大炮也熄了火,讓老闆最後下了結論:既然大家都不發表意見,就代表全體默認、同意了,那麼就去執行吧!難道你真的是贊成嗎?」「你別開玩笑,我也是不得已的…」
基於個人考量或是外部影響因素,許多人在必須表達自己意見或想法時,往往會選擇了沉默以對,不做任何的表示。其實,不表態就是一種自我的防護機制,可以逃避因選擇或決定,而在未來自己可能要負的責任。同時,它也可以讓我們免除因自己的明確表態,而造成不可預知的外部反應或不良後果。
畢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沉默,不但保留了可以隨時改變自己想法的選擇權,也因此能讓我們的人生多一些自由的隱私空間。
只是,不發表個人看法,遇事沉默以對的趨吉避凶意圖,不一定能會讓結果變得更好。就像選舉時不投票,保持沉默的選民並不能避免最終不良結果的產生。
之前,我也曾遇到過大家對出公差時的餐費必須自付的不成文規定憤憤不平,卻從來不在會議中向主管公開反映。直到我忍不住私下向主管表達意見,才獲知同仁誤餐費的申請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因為大家的沉默被主管誤解為沒事,自然就不會去做任何澄清或改變了。
所以,言多或有失誤,但沉默也未必是金。在眾聲喧嘩的時代,不出聲就易被解讀為贊成、默認,並被有心人士透過「沉默螺旋」的效應,而主導了事情與意見的走向。其實,遇事做必要的決定及表態,可為自己人生中的掌控提供一些滋養元素。
至於位處優勢的團隊領導或具影響力的人則必須了解到,對方的沉默並不代表對自己的認同,也不意味沒有意見。有時,沉默反而是一種疏離、不信任、不願負責任、甚至是抗議的肢體語言。事實上,除非當事人表態,否則誰也不知道沉默會不會只是一種鍍金的假象?!
如何正確解讀雙方的想法、避免誤會,有賴於我們彼此間真誠的探索與雙向溝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