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觀察/因應氣候變遷 創造低碳商機
2021-4-16 台灣食品暨製藥機械工業同業公會2021-04-16 00:42經濟日報 呂錫民(工研院能環所前研究員)
世界經濟論壇(WEF)在2019年全球危機報告中指出: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的失敗所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與自然災害,視為當今人類生存重大議題。2019年極端天氣事件,全球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其中又以風暴與洪水的發生頻率最高,兩者所形成的自然災害在近20年中占比就高達七成。
科學家推判氣候變遷的主因,是人為碳排放所造成的溫室效應所致,因此,如何減碳遂成聯合國各主要組織的重大推動倡議。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大氣溫度已經上升1℃,依照此速度,大約會在2030~2050年間會達到1.5℃,聯合國期望未來如果控制在1.5℃以下,相對於2℃將有較低的氣候風險,包括健康、生活品質、水資源安全、生存安全與經濟成長。
為了因應減碳趨勢,循環經濟在製造業十分盛行。以日本政府為例,2011年開始透過JCM計畫,帶領國內企業滲入亞洲及全球開發中國家,利用當地資源為製造原料、生產商品,然後以當地居民為消費市場,同時輸出技術創造企業低碳商機,並且取得碳權,以抵減日本的國家減碳承諾目標。
此外,隨著經濟成長,電力需求將會遽增,所以包括電力部門的脫碳與提供能源效率的能源轉型、提高關鍵基礎建設視為主要策略。電力部門脫碳的主要作法包括減少化石燃料(如煤炭)、提高綠能使用比例(如再生能源、核能、氫能)、採用廢棄物轉換能源等相關技術。
傳統耗能工業(如鋼鐵、石化與水泥)是主要減排對象,優先策略首在最佳製造技術的使用,效益除了提供能源效率、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之外,也可提高獲利率、減少投資回收期限。
其次,策略是製程深度電力化,尤其是以電力取代需要化石燃料燃燒的熱能製程,鋼鐵業以氫能、電能取代焦煤,製程電力化不僅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也可提升產能、降低生產成本及改善工區環境並有利健康安全等等。
對商業部門來說,隨著碳揭露制度(CDP)的實施,歐美主要國家將企業的永續發展指標列入採購對象評估選項,造成全球碳交易市場與綠色金融一片欣欣向榮。
2020年,全球超過515名擁有超過106兆美元資產的投資者為CDP簽署人,要求公司透過CDP平台揭露有關環境影響、風險和機會的資訊。
未來,企業購買減碳憑證除了可增加永續指標,更可增加可獲利的商業貿易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