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出口驱动经济的僵化观念
2023-07-26 经济日报社论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2021年,我国经济有着逆于全球趋势的高成长,反而在疫情趋缓的今年遭逢逆风,全球需求疲弱、库存去化缓慢导致出口已连十个月衰退,使得经济成长「保2」几乎不可能。我国贸易依存度位居全球前茅,出口衰退冠于亚洲各国自不足为奇,只是出口衰退对经济成长影响不小,各界都关心究竟衰退会持续蔓延多长时间。答案恐怕不容过度乐观。
观察从主计总处到各智库机构的预估,多是预测今年第4季出口好转,对于经济成长会有明显的挹注,其原因之一系立基于去年第4季出口即已开始衰退的基期效果。从GDP的定义与公式来看,这并无可厚非;只是这样的预估也暗示出口不至于到连16黑。我们抱以希望之余,还是须对出口可能出现的恶况抱持审慎态度。
目前对出口乐观的另一理由来自于全球库存的去化,认为一旦开始补库存,动能就会恢复。然而,库存本来就会随时间去化,真正重要的是去化的速度。去化速度快代表市场需求强,贸易动能就会加大;反之,去化速度慢代表需求疲弱,尽管库存去化了,贸易动能还是很微弱,难以寄望出口短时间内会明显复苏。今年初,一般的预期是随着中国大陆解封的经济复苏,传统产业的出口可望在第2季率先回春,电子科技业的则会在下半年因库存去化而好转。只是中国经济远逊预期,第2季较第1季尤糟,传产出口不仅未回春,外销订单还持续陷于深幅衰退;电子科技业也在台积电法说会「库存去化不如预期」的宣告,证实了出口仍处困境。
库存去化不是重点,全球需求疲弱才是。需求疲弱的主因是全球通膨;通膨严重影响了各国中低收入民众的购买力,造成所得分配的恶化,致使全球消费动能衰退,进一步影响贸易动能。这由全球各机构几乎均预测今年的全球贸易成长率低于经济成长率可证。源于分配恶化、消费动能低落影响全球贸易的现象殷鉴未远,2015到2016年正是如此,当时我国也历经出口连17个月衰退。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全球并未有严重通膨,对比当时,更有理由担忧现今国际贸易面临的恶境。想要国际贸易恢复动能,关键在于通货膨胀率能否回覆低位水准,以及各国消费者购买力是否能够很快回复。
虽然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已下跌至3%,但主要是油价下跌,其核心通膨率仍高。近来的趋势更令人忧心,俄罗斯推翻黑海协议及圣婴现象已开始推升全球粮价,国际能源论坛(IEF) 也预计油价恐在今年下半年持续上涨,金融市场的表现显示资金依旧充沛,这些都助长了通膨的僵固性、反扑性。此外,为因应气候变迁,欧洲、美国碳边境调整机制及各国碳税正在上路,这些合理必要成本当然有长期推升物价的力道;全球供应链重组使得全球生产不再以低成本为主要考量,也势将推升物价。因此,很难说通膨现已受到控制或接近结束,因此其对贸易等实体经济的影响仍会持续。
我国出口衰退冠亚洲还有一要因,就是我国出口几乎集中于中上游的中间财。中间财不同于最终财,几乎没有促销空间,只能等待下游需求恢复重新下订单。这凸显了贸易依存度过高以及集中于中间财生产的结构劣势,这种劣势恐怕不是分散出口地区就可轻易解决的。产业多元化、发展软体产业、软硬整合既是政府既定的产业政策方向,就应加紧努力达成,借以长期优化出口结构。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内需消费的极佳表现已成为挹注经济成长的重要动能,这除了显示国人得以实质享受经济成长果实外,更重要的是改变非得追求出口来驱动经济成长的僵化观念,一方面降低承受国际景气波动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展现迈向先进国家应有的高内需占比,谁曰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