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趋势形塑产业新面貌
2024-02-21 经济日报社论若说2008年金融海啸使得经济急性休克,伤害了产业发展,如今全球需求不振、成本递增的局势就像是慢性的威胁,虽无立即性危险,对若干产业却也一样致命。从历史来看,产业结构稳定并非常态,随着外在条件的快速变化,我们已经到了必须思考如何顺应趋势以形塑新的产业结构面貌的时刻。
就学理而言,一个经济体系的产业结构会长成什么模样,深受各种主客观条件影响。就客观条件而言,包含其拥有的资源类型与数量、市场的需求、对手国能耐等;就主观条件而言,包含产业本身的努力以及政府对产业的鼓励或管制措施等。一开始,产业与政府的努力大概都能搭配客观条件而行,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再透过贸易发挥比较利益优势,使经济效益达到最大。
最糟情况是政府政策违逆资源条件与市场需求所创造出的产业趋势,这不但将使得资源错置,也会使产业处于难以获利的情境,造成供需损失、经济效益降低。近来中国大陆政府大力打击游戏产业,使得业者和消费者双输的情形正是显例。最棘手的情境是当客观条件不断改变时,产业努力与政府政策应当如何调整以维持经济效益最大的状态。例如当净零排放成为全球趋势时,高耗能、高碳排产业必受冲击,政府与产业须致力于减碳的努力,或让这些产业的规模减小甚至消失,取决于减碳成本的高低。
净零转型是全球性课题,全球共同摸索因应之道。如果客观条件的改变来自于贸易自由化,一国的出口部门会因而受惠、进口部门则会受害,学理上此国的资源配置会藉由市场机制逐渐由进口部门移转向出口部门以取得自由化的最大效益。但在实务上,所谓「逐渐」并不容易,进口部门的萎缩直接冲击相关业者的利润与劳工就业,很难在短时间内移转调整。此时政府的思维与做法就很值得探讨,究竟应努力维持进口产业于不坠,抑或应协助移转调整,降低业者与劳工的冲击?这个问题可能没有标准答案,毕竟整体经济利益与个人利益并不全等。如果自由化带来的整体利益提升,政府可透过适当分配将受惠者的好处移转给受害者而有余,亦可减少移转过程的冲击与阻力。长期而言,为了让有限资源获得最大效益,除非受害产业或个别厂商能成功升级以创造更高的获利能力,否则政府透过设计机制以让有限资源调整到更有获利性的产业应该才是更适当的举措。
产业政策与规划亦复如是。在全球科技发展趋势下,台湾许多科技业正享受优势,也有许多产业具有发展潜力,例如生技、太空、再生能源,台湾正在努力掌握契机;但也有许多产业遭遇全球需求下滑、竞争对手变多变强、本身升级程度不足、外在成本提升,甚至对手国可能取消关税优惠等困境而陷于挣扎。以台湾有限的资源势必难以支撑为数愈来愈多的产业发展,长期而言,透过诸如设计产业调整的资源移转平台等机制来引导产业调整转型、降低转型对业者与劳工的冲击,以便让有限资源调整到更有获利性的产业,应该是政策思维。
产业调整固然是大方向,却也不可忘记:没有夕阳产业,只有竞争力不足的企业。即使传统产业中,也不乏兢竞业业努力提升竞争力的厂商,这些厂商不但让经济结构保持了产业多元性,也稳固获利、提供高薪就业机会,是值得以政策协助的对象。
经济体系与政府资源皆有限,若畏于顺应外在条件调整,长期只会让资源错置,难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选战方歇,正是政府舍弃短期考量,勇于面对长期调整的最佳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