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社论/产业追求质的提升拼有感经济

整合产业、服务产业、发展产业

经济日报社论/产业追求质的提升拼有感经济

2024-01-16 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社论
图/ 联合新闻网
图/ 联合新闻网

此次大选缺乏详细经济路线与政策攻防,除了重启两岸服贸、高房价物价、主权基金等个别式议题外,对于攸关台湾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与经济发展路线,几乎留白。新政局展开,必须务实回到经济与产业政策探讨,特别是回应年轻族群的发展需求。

蔡政府执政近八年来的经济表现,从数据上来看很亮眼,复合经济成长率3.17%,高于全球、亚洲小龙及日本,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名列全球第14。但数据未能反映到人民感受上,主要来自于产业的不均衡发展所导致的所得分配不均,使得不在赢者圈内的民众不易感受经济成长的成果,加上近来通膨使得实质薪资滑落,房价所得比居高不下。这些困境的产生有其主客观因素,却是新政府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
 
半导体产业作为护国神山,对国家安全与外交有无可忽视的巨大正外部性,政府倾力发展,无可厚非,也有高度共识,但是在半导体产业之外,特别是传统产业与众多中小企业,除了竞争力提升不够快,也遭遇人才等资源受到科技业磁吸的影响,发展受限,自也难以普遍提供优质高薪的就业机会。因此,如何克服产业的不均衡发展应是新政府的当务之急。
 
产业的发展可以有两个层面的讨论。一是应有多元而非浮滥的产业样貌。台湾必须有除了半导体产业以外的多元产业来提供更多优质就业机会,这不是新目标,蔡政府的五加二产业创新、六大核心战略产业到赖清德的「信赖产业」都有此一思维。这些产业政策都隐含了引导产业由硬体制造转往软体、智慧应用、生技发展的企图,方向上没有问题,只是同样面对既有优势产业的资源磁吸,落实的程度与速度还有进步的空间。
 
此外,经济学永远的核心问题是「资源有限、欲望无穷」,产业固需多元化,却不应浮滥化。面对长期竞争力低落、缺乏长期发展优势、无法提供好的就业机会、甚至高耗能高碳排的产业,新政府必须有勇气面对,设法建立转型或退场机制,在冲击最小的情况下让有限资源可以释放出来发展利基产业。
 
另一个层面的讨论在于企业端。政府必须思考如何面对只能或只愿依赖低成本、无法或不愿支付较高薪资的厂商,毕竟这与打造高薪经济的目标密切相关,而有感的薪资成长须靠人力和企业能力的提升。
 
面对百业缺工潮,台湾应着重的不应只是创造就业机会,而是必须创造高薪就业机会。前几年面对疫情,如何维持企业与就业于不坠是最重要的政策,疫情过后,必须思考如何尊重市场机制,扬弃雨露均沾式的政策诱因,另行规划与企业能力、转型升级与差异化努力、以及与薪资连结的产业政策,才能打造长期具有韧性与竞争力的企业。
 
蔡政府另一被称道的政绩是有效扩大了投资规模,即使去年出口不佳,仍创造了史上第三高的出口额。但民众的感受再次说明了经济成长不等于有感,投资与出口固然有利于GDP数字,但毕竟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过去一、两年来,台湾经济面对「外冷内温」,相对于我国GDP高度依赖出口、内需消费却不及五成的不均衡结构,这样的不均衡发展正在微调,让台湾的GDP结构更为优化、人民更懂得如何享受经济成长的果实。而这也是服务业发展的契机─面对更高的消费力,服务业的优化与多元化正可展开,除了传统餐饮、零售之外,攸关生活品质的银发产业、育养产业、文创产业必须投入更大的发展力度,为经济体质的进化努力。
 
台湾的经济政策必须适度改变营业额、出口额、投资额等量化数据的追求,无论出口、投资、消费,追求质的提升以打造有感的薪资与生活品质,才是新经济与产业政策的重点。

选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