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中美交鋒 為何美國愈來愈顯吃力?

整合產業、服務產業、發展產業

經濟日報社論/中美交鋒 為何美國愈來愈顯吃力?

2024-04-19 經濟日報/ 社論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日前訪陸。 路透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日前訪陸。 路透

美國財長葉倫訪華,從起程前到抵華後,批評中國三句不離「產能過剩」,此言出之於著名經濟學家、且曾擔任聯準會主席的葉倫之口,很讓人意外,那就更不用提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更早前針對中國新能源車比亞迪的強大出口競爭力提出警告,說如果美國進口300萬輛中國汽車,北京能讓它們同時熄火。

近些年來,從美國前總統川普到現任的拜登,持續對中國採取的貿易戰、投資戰、科技戰,除了反應出美國面對中國,原有的自信愈來愈不足之外,現實上,也的確呈現出在與中國交鋒時,美國表現得愈來愈吃力。

作為一個已長達一個世紀的霸權,面對僅僅崛起才幾十年的中國,何以顯得如此底氣不足,不能只從表面上去觀察分析,必須往深處看,從深層處去探索問題的脈絡與根源,這其中,最值得關注與探究的,也許是中、美之間差異甚大的意識形態與體制。

美國自立國以來,實施與堅持的是資本主義,或更準確的說是美式資本主義,美國並以此自傲,認為這是全世界最佳、可以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體制,優點的確是富有效率,高競爭力,這也是為何美國從上世紀以來就鼓吹及熱衷推動全球化的邏輯背景。然而美式資本主義也有缺點,即只追逐私人利益和短期利益,缺乏產生「外部經濟」必須要有的全局觀與長期觀。

與美國對照,中國走了一條不同的路。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初一度曾進入誤區,走上了高純度的計畫公有體制,走了30年,民窮國困,鄧小平因此決定換一條路:改革開放。改革有兩個重點,一是把計畫經濟改向市場經濟,一是把公有經濟改為混合所有制經濟,也就是既逐步開放民營經濟,又在相當程度上保有及改革部分國有經濟即國企,讓民企在市場經濟中發揮效率,國企則扮演及發揮「外部經濟」的作用,補市場經濟之不足。

以中國的純電動車比亞迪為例,作為一家民企,比亞迪新能源車的優點為節能減碳自不在話下,但如果沒有廣泛設置的充電樁,也恐難讓消費者有購買的慾望,因此雷蒙多也不必犯愁,美國即使不限制比亞迪進口,比亞迪也很難在美國熱銷。充電樁提供的就是「外部經濟」,這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就是政府與國企起到的角色與功能。

再進一步講,自動駕駛的人工智能必須有極高度零時延的感知能力,也因此,純電動車的運行必須有5G的全面覆蓋,這又牽涉到政府在基礎建設上的配套,很明顯,在歐美尤其是美式資本主義的體制下,這些都明顯地落後了。

講得再擴大一點,5G也好,新能源車充電樁也好,又需要電力電網的全面覆蓋,中國的電網已普及深入到每一個鄉村角落,加上中國獨有、全球唯一的特高壓輸電技術,5G與新能源車及AI發展的大算力才能獲得充分的發揮,無疑,中國的政府及國企又在中國的基礎建設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除此之外,美國體制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缺點,那就是缺乏一種自我糾錯與矯正的能力。再以比亞迪為例,美國就算已充分認知到全電動車在節能減碳上的優點,也未必能像中國一樣地全面推廣發展,因為這一定會面臨到以舊能源(石油)產業為主的強大抗拒,換言之,既得利益的資本集團在美式資本主義和民主政治體制下,將起到一個全面阻礙進步的力量,從而讓美國在這場中美兩強的世紀交鋒中,不僅愈來愈吃力,甚至最終將處於下風。

20世紀,美式資本主義戰勝了蘇聯的共產主義,也逼得中國的共產主義換一條路走上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21世紀,美式資本主義不改本色,與中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PK,勝負之間,看來似已初現玄機。

釐清權責 內控到位

今年是宏泰人壽成立30周年,李啓賢也期盼同仁「用數字說話」,共同迎戰2026年IFRS17新制,邁向下一個30年。

李啓賢於2023年加入宏泰人壽,其在金融圈資歷完整,最開始在台北市稅捐處任公務員,隨後轉赴至證期局前身證管會服務,從基層一路升至證期局局長退休,後來轉任櫃買中心任總經理、代理董事長,也曾擔任證交所總經理、董事長、華南永昌證券董事長等職務,對台灣證券及期貨市場制度發展、法規修訂及資本市場管理等相當熟悉,實務經驗豐富。退休後,受宏泰集團掌門人林鴻南邀請轉戰保險業,開啟人生事業新版圖。

李啓賢表示,他是一個比較講究「結果論」的人,當內控實施到位、權責弄清楚,建立一個完整的機制,剩下的就放手給同仁發揮,同時將績效與獎金連結,他常常告訴同仁「要用數字說話」,想要的就要靠自己去爭取,去年因為公司有獲利,當然也會與員工共享,讓員工與公司一同成長。

為使績效提升,李啓賢也做出多變革與目標,首先,落實各委員會機制,訂定各項保險利潤檢測機制及必要的風險控管措施,確立利潤成長(Profitable Growth)模式與文化;其次,建立客群行銷可行、長久經營的業務銷售模式;第三,2024年預計撙節行政相關費用2,800萬元;第四,在達成財務預算前提下,投資部分提升股債息經常性收入。

限額控管 提升效益

外界也好奇李啓賢為何會跳脫舒適圈,從證券業轉戰保險業,他也說出自己的心路歷程,最開始他也不認為自己會到保險業工作,因為從來沒接觸過,而且他以前從來不打沒把握的仗,但是在大老闆(林鴻南)多次邀請下,李啓賢最終點頭答應這項全新的挑戰,他認為大老闆之所以看中他,也是因為信任自己不會亂搞,加上想給公司帶來不一樣的觀點及方向。

宏泰人壽除了保險本業之外,很大一部分收益來自於投資,而投資正好是李啓賢較為熟悉的部分,保險本業則由擁有精算師執照的宏泰人壽總經理湯維華來經營,在大家各司其職之下,果然成功扭轉頹勢。

而台灣壽險業即將在2026年正式接軌IFRS17,新制度除了財務報表呈現的不同外,保險業的商品策略、通路策略、投資配置、風險管理等都有所不同。李啓賢表示,「目前我們財務相關指標皆已達標,而前瞻性觀點的預防工作很重要,為使財務數字維持穩定,未來將持續強化風險管理機制,透過限額控管達到預先警示之效果並降低整體淨值的可能波動程度」。

李啓賢也提到宏泰人壽三大未來發展方向,第一,提升投資效益:以投資收益為後盾,縮小利差缺口,同時對資金進行有效分配,有效控管投資風險,降低對公司的淨值及RBC比率的影響;第二,降低保單成本:如今保障型商品約占公司新契約保單的六成,將持續以保障型為商品策略核心,並針對退休規劃族群所需的利變型壽險商品市場有一定程度的參與,藉由在商品面的種種努力,極大化合約服務邊際(CSM);第三,強化財務分析及風險管理機制,各項作業將更為嚴謹,透過標準化的控制,以順利達成營運目標。

選單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