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生说法/双向沟通不沉默
2021-5-5 台灣食品暨製藥機械工業同業公會2021-05-05 00:22经济日报邢宪生(资深企管顧问)
「为什么这种完全漠视员工福利的政策会得到这么多人支持?那些反对的人都到哪里去了?」看着公布栏上登的公司内部调查结果,同事愤愤不平表示,「一定是人资单位作弊,把反对的意见都给过滤掉,才有这种赞成远大于反对的悬殊结果。」
「有这么严重?你别信口开河,制造谣言,让调查人员背了黑锅。」另一位同事不以为然。 「可是为什么会是这样子?难道这种不利的事情大家都喜欢?还是完全无感,真是令人不解!」同事不觉重重捶了一下布告栏。
「那我就得请教你了。」我这时表示,「今天早上老板在会议中问我们,对于昨天他交待的新任务及目标有没有什么看法,结果大家竟然都默不作声,甚至连你这位意见超多的大炮也熄了火,让老板最后下了结论:既然大家都不发表意见,就代表全体默认、同意了,那么就去执行吧!难道你真的是赞成吗?」「你别开玩笑,我也是不得已的…」
基于个人考量或是外部影响因素,许多人在必须表达自己意见或想法时,往往会选择了沉默以对,不做任何的表示。其实,不表态就是一种自我的防护机制,可以逃避因选择或决定,而在未来自己可能要负的责任。同时,它也可以让我们免除因自己的明确表态,而造成不可预知的外部反应或不良后果。
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沉默,不但保留了可以随时改变自己想法的选择权,也因此能让我们的人生多一些自由的隐私空间。
只是,不发表个人看法,遇事沉默以对的趋吉避凶意图,不一定能会让结果变得更好。就像选举时不投票,保持沉默的选民并不能避免最终不良结果的产生。
之前,我也曾遇到过大家对出公差时的餐费必须自付的不成文规定愤愤不平,却从来不在会议中向主管公开反映。直到我忍不住私下向主管表达意见,才获知同仁误餐费的申请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大家的沉默被主管误解为没事,自然就不会去做任何澄清或改变了。
所以,言多或有失误,但沉默也未必是金。在众声喧哗的时代,不出声就易被解读为赞成、默认,并被有心人士透过「沉默螺旋」的效应,而主导了事情与意见的走向。其实,遇事做必要的决定及表态,可为自己人生中的掌控提供一些滋养元素。
至于位处优势的团队领导或具影响力的人则必须了解到,对方的沉默并不代表对自己的认同,也不意味没有意见。有时,沉默反而是一种疏离、不信任、不愿负责任、甚至是抗议的肢体语言。事实上,除非当事人表态,否则谁也不知道沉默会不会只是一种镀金的假象? !
如何正确解读双方的想法、避免误会,有赖于我们彼此间真诚的探索与双向沟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