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变革的风险与机会

整合产业、服务产业、发展产业

供应链变革的风险与机会

2020-06-24 台灣食品暨製藥機械工業同業公會

2020-06-24 00:11经济日报社论
 
全球供应链的调整与重塑,最近俨然成为企业的显学。调整过程中,机会与风险并存,但任何变革对既得利益者的冲击都最大,而台湾正是供应链的既得利益者。

自30年前开始打底的全球供应链,在1995年世贸组织(WTO)成立后全速发展,逐渐成熟,成为包含台湾在内亚太国家经济成长的主要动能。事实上,台湾早已是许多分析认定的最大受益者,连带的也改变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1980年代末期,我国出口有超过四成是最终产品,但自2010年开始下降到只剩9%,取而代之的则是接近九成的零组件等中间产品,反映出25年来台湾已经成功转化,隐身成为供应链中的重要成员。
 
从十年前开始,全球供应链其实就开始面对了转型压力。从2008年金融海啸、日本311大地震到南海冲突,以及中国「红色供应链」的崛起,加上能降低成本的智慧生产科技应用发展迅速,持续增加全球供应链变革的不稳定因素及压力。
 
不过若相较于美中贸易战、科技对抗及新冠疫情三大加速器,前面十年的压力只能算是供应链变革的酝酿期。 2018年美中贸易战开打,一个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生产多数已经外包,一个是美国及世界代工厂,供应链变革忽然被迫按下快转按键,出现戏剧化加速效果。 2019年时,美国自中国进口值巨幅减少16%,一年内从最大进口来源滑落到第三名,被加拿大及墨西哥取代。大家都知道台湾有转单效应加持,对美出口增长19%,不过越南更夸张,对美出口成长高达36%,欧洲的出海口荷兰也大增22%。
 
台商大举回流固然令人兴奋,却也有隐忧。中国对美出口减少16%,意味着原本在中国的美国供应链,等于一夕之间被破坏断链,而且可预见的未来都很难接回去。供应链的利害关系不是以国家做衡量单位,因而A国的损失可能也是B国要担心的问题。于是台湾对美出口成长固然显著,但对中国出口却持续疲软(2019年成长率为负4.2%),而且断链如何连上新网络,变数重重。
 
新冠肺炎疫情,更加重创全球供应链结构。第一个冲击来自企业。防疫措施阻断了病毒,同时也阻断了供应链,迫使仰赖供应链的企业,开始认真寻找避免未来再断链的调整方案。第二个冲击来自政府。从美国到欧洲,各国都在检讨哪些产品不能再外包生产,不能再仰赖进口。
 
接下来几年,我们将会看到许多领域的供应链出现切割分散,或是连根拔起返乡落地的新常态。这个过程也有利有冲击,例如分散供应链,对现有供应商其实是一种威胁,因为下单客户的分散策略,可能包含导入新的供应来源,以及分割现有供应规模。对台商的挑战亦来自于当美欧政府诱使(或强迫)收回外包时,能否维持供应地位,或是必须到美欧这些陌生的市场投资生产,都是变数。
 
最后是美中科技对抗。 5月美国新禁令,可能意味着台积电无法再接华为的订单,同时还要到美国设厂生产,被迫「选边」似乎已是必然。短时间内,台积电或许可以从其他客户身上补足订单金额,但这种趋势对任何代工业者而言都是不乐见的发展,因为代工生产的关键,正在于透过不从事下游市场竞争,来促使客户愿意将供应链外包。但是长期而言,美中科技对抗将会加速中国「去美化」,发展垂直整合的「中国队」供应链,减少外包给被迫选边的台厂。同理,美商也可能减少被迫选中国队的台商。简言之,科技对抗不利于供应链中的生产外包区块,但这却是多数台厂的定位所在。
 
面对这些供应链变局,政府及企业都需要了解台湾的风险其实远高于他国,更需要提高警觉,以最严肃的态度面对因应。

选单

热门推荐